我之前在一個路邊攤前,看見一對吃燒烤的母女。
媽媽點了一些肉串和玉米,女孩看起來很開心,兩人找了個角落坐下。
就在女孩要高興地吃第一口時,媽媽認真地說了一句:「這些燒烤,花掉了我半天的工資。」
女孩停下手中的動作,有些不安地看著媽媽,顯然這句話重重地落在了她的心裡。
女孩低著頭,沒了剛開始的興奮,只是慢慢吃著手中的食物,似乎索然無味。
雖然媽媽的本意,是要讓孩子懂事,懂得父母的不易。但這樣的方式,卻可能無意中給孩子帶來了壓力。

女孩會覺得,自己只要一享樂,就是一種罪過。這種壓力壓在孩子心裡,會讓他有深深的負罪感,久而久之,連開心都是一種負擔。
很多時候,父母為了讓孩子節儉、懂事,時常會說:
「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啊,你可要好好學習、聽話,將來報答我,才能對得起我!」
這些既表達了我們「無私奉獻」,又讓孩子覺得虧欠自己的話語,對孩子影響深遠。
看了路邊攤的這對母女,我才明白為什麼有些孩子,長大後難以富有。

一:孩子會有負罪感
就像我前面說的,當孩子每一次享受時,我們都要嘮叨一句:「爸爸媽媽不容易,你要珍惜,要懂感恩。」
那孩子每一次快樂,都會有巨大的負罪感。
而為了減少這種負罪感,孩子學會過分「懂事」,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,他們總是隱忍,不敢爭取,也不奢求。
長大後,即便自己有能力了,面對心儀的物品,他也會覺得讓自己享受是一種罪。
我一個朋友,明明工資不低,可每次買衣服,總是淘一大堆處理的、打折的、不好看的衣服。
那些漂亮的、時尚的、支付得起的衣服,她卻總是捨不得。她說,感覺這樣消費會有負罪感。
她不敢對自己太好,仿佛腦海里總有一個聲音在告訴她:「你要節儉,要懂事,不能這樣浪費。」
當父母刻意哭窮後,孩子可能就會生出「不配」、「不值得」感,將來不敢對自己好一點,這大概也不是我們願意見到的。

二:不同的引導,不同的人生
與其刻意哭窮,不如讓孩子明白自己真實的家境。
當一家人都穿著普通的衣服鞋襪時,同學的名牌鞋子和衣服會讓他知道,那是別人家的消費水平,自家家境一般。
當別人一放假都各地旅遊、出國見世面時,他會知道,自家家境撐不起這樣的享樂。
那我們要如何讓孩子在這樣的條件下,自強不息,發憤圖強呢?
與其告訴他:「你這一頓飯,就花了我半天的工資。」
不如告訴他:「媽媽攢了一陣子的錢,終於能帶你出來痛快吃了。孩子,你好好吃,吃飽了咱們再加油努力。你好好學習,媽媽好好打拚,咱們以後越來越好,吃更多好吃的!」

這樣的話語,就將孩子的注意力,從「我不配」、「我不值得」、「我有罪」轉移到了「一定要好好努力」、「我們會越來越好」、「未來更有希望」上。
你跟孩子哭窮,孩子看到的,是他不該、不能、不敢享受生活。
你引導他正向的一面,那孩子看到的,就是他可以、他配得上、他值得、他能努力擁有更好的。
不同的引導,是孩子不同的人生。

三:關鍵不是哭窮
很多人都覺得,家境不好會限制孩子的成長,
但其實,不是貧窮,而是父母怎麼處理這種情況,才是關鍵。
比如,我身邊一位朋友,家裡條件一般,但她從來不讓孩子感覺到自卑或是有什麼不足,總是教育孩子珍惜現有的一切,樂觀向上。
她常說,「咱們家雖然不富裕,但只要我們肯努力,將來一定會越過越好。」
她用這樣的方式給孩子建立起一種安全感,讓孩子感到即便現在物質不豐富,但將來一定能得到。

真正讓孩子受傷的,其實是父母那種負面的、充滿自責和內疚的情緒。
如果父母總是讓孩子有愧疚感,孩子就會感覺到壓力和失落,時間久了,會變得自卑和敏感。
所以啊,當家境一般時,父母哭窮解決不了問題。真正能激勵孩子的,是正向的引導,給他希望,讓他知道,只要努力,將來一定能配得上自己想要的東西。
父母的「哭窮教育」,你認同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