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讓一個孩子感覺被愛?多說這4句話

2024-05-19     玉兒     反饋

相信當父母的,都有過這樣一個體驗:

孩子剛開始學說話時,我們是無比驚喜,恨不得他多說點;

但當他真的能說後,我們又無比惆悵,恨不得捂住他的嘴。

因為他那張嘴,除了能哄你,還能一個勁地頂嘴,氣死你。 你讓他加衣,他會不耐煩地將衣服往旁邊一扔:「我熱啊,你想熱死我啊?」 你說天冷,他會冷不防地來一句:「冷不冷我不知道嗎?要你管!」 你說你咋這麼不聽話呢?他會立馬回懟你:「我為什麼要聽你的話?」 …… 聽聽,這些話哪句不扎心窩?哪句不讓你氣得捂胸口? 其實,我們的孩子從2歲開始,就學會「頂嘴」了。 這階段的主要表現是,說「不」,啥都是「不,我不,我就不」。 而這,還只是個開始。 等到他們自我意識不斷增強,頂嘴的方式就會逐漸升級,越來越考驗父母那脆弱的心靈。 那麼,孩子頂嘴,我們到底可以怎麼做,才能不影響親子關係,又能更好地和他們溝通呢?

行為背後有什麼? 在講孩子頂嘴之前,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個「冰山理論」。 冰山理論意思就是說—— 一個人的「自我」就像座冰山,他表現出來的行為,只是浮出水面的一小部分, 而大部分的內在世界,卻隱藏在海底,我們看不見。

在和孩子相處過程中, 我們首先看得見的第一層,就是孩子表現出來的樣子: 比如他們會摔東西、打人、罵人、頂嘴、發脾氣等等。 而在這些所有的行為背後,其實一定是緊跟著感受的。 第二層,感受: 他因為生氣,所以打了人; 他因為感覺很挫敗,所以發脾氣; 他因為感覺不耐煩,所以罵人。 而在感受的背後,是第三層,想法: 所有的感受,都來自於內心的想法。 他覺得自己不被在意,所以摔東西; 他覺得自己被挑釁了,所以生氣; 他覺得自己被限制了,所以挫敗; 他討厭喋喋不休,所以不耐煩。 第四層,期待: 而在孩子的所有想法背後,一定會帶有一份期待。 他想要被尊重、 想要被欣賞、 想要展現自己的能力、 想要被愛等等。 當我們抽絲剝繭,一層層去探究隱藏在海底的那部分時, 我們才能理解浮出水面的行為,也才能明白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。 而只有知道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,我們和他溝通起來,才沒那麼困難。

多說這4句話 在面對孩子不聽話時,我遇到的很多父母都是這樣做的—— 如果孩子打人,我們更用力打他; 如果孩子發脾氣,我們發比他更大的脾氣; 如果他頂嘴,我們吼得更大聲。 這時候,我們就是停留在冰山的第一層: 行為對行為; 情緒對情緒; 語言對語言。 這在孩子小時候,也許還有些效果。

然而,等到孩子慢慢長大,你就會發現,不管你怎麼打他、凶他、吼他,都不管用了。 最糟糕的是,在這背後,還會隱藏著一個惡果: 慢慢地孩子會覺得你不愛他了; 你和他的關係越來越緊張,越來越糟糕; 你也越來越無力了。 那麼,如果我們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,以及改變我們的關係,可以怎麼做呢? 其實我們最需要做的,就是—— 「潛入海底」,去看到孩子內心深層的東西。 因此,當孩子頂嘴時,與其硬碰硬,我們不妨試著多說以下這4句話。 他們才會越來越感到被愛,也會一天比一天優秀。 ① 第一句,說第一層的感受。 比如, 你說孩子把屋子弄得亂七八糟,你讓他收拾一下。 他頂嘴說:「我就喜歡這樣亂七八糟。」 相信很多父母聽到這樣的回覆,都會被氣得半死: 這孩子是不是欠揍? 難道家裡跟豬窩一樣他才開心嗎? 這時候,我們可以先別急著吼他,而是不妨試著冷靜下來想想: 孩子是真的喜歡亂七八糟的環境, 還是只是不想「聽話」而故意對著干呢? 如果他故意這樣說,那他的感受是什麼? 然後,我們可以試著跟他說: 「媽媽說你把屋子弄得亂七八糟,你是不是覺得我在批評你? 而且我要你收拾屋子,你覺得像是命令,你不喜歡被人命令是嗎?」 ② 第二句,說第二層的想法。 其實,當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說他的感受時,他一般願意跟你說更多自己的想法。 比如他們的想法可能是: 「沒錯,我就是不喜歡你總是批評我,而且這樣的命令會讓我很煩。」 這時候,我們可以用自己的理解,去解讀他的想法: 「你想要媽媽不帶批評地說事情,而且不要這麼強硬地要求你對吧?」 慢慢地,孩子自然而然地,會跟你說出更多他們的真實感受和想法。 這樣一來,我們就可以從他們的這些想法中,得到第三層信息。 ③ 第三句,說第三層的需求。 很多時候,孩子不希望我們批評、命令,那他期待的很可能是: 我想要被愛、 想要被尊重、 想要爸爸媽媽多聽聽我的想法、 想要爸爸媽媽好好和我溝通…… 當父母的,如果能及時識別出孩子的這些期待,那麼溝通起來,就會容易很多。

④ 第四句,說合作。 一般到了這一步,孩子就已經沒有那麼多怒氣和敵意了。 而且當他感覺到自己得到了理解,也就更願意與你合作了。 這時候,我們就可以試著把問題拋給他們: 「可我希望能保持屋子乾淨,該怎麼辦呢?」 提出我們的需求,向孩子尋求幫助,一起找到令雙方都滿意的方案。 這樣,便能避免衝突,贏得孩子合作。 而親子關係也才會越來越好。

最後,我想分享一個非常非常小的故事,或許能給你啟發。 我的女兒布妞一般會騎自行車去上幼兒園。 某天早上我因為身體不舒服,就想跟她商量(不是直接要求):「媽媽不舒服,早上咱們走路去,不騎自行車好不好?」 布妞有些堅持:「可我還是想騎自行車。」 這是一個很小很小的衝突,但我還是要「贏得」她合作,而不是「贏了」她。 於是我把問題拋給她:「那媽媽只能慢慢走,跟不上你怎麼辦?」 她給出了方法:「那我慢慢騎就好了。」 我同意了。 出門後,她也確實騎得很慢,還問我:「媽媽。我這樣騎可以嗎?」 我認可她:「嗯,可以,我跟得上。」 接著我還給她賦能:「知道我不舒服,你特意騎這麼慢等我,謝謝你照顧我。」 布妞聽後,更關注我能否走得動了,即便路上遇到了同學,她也沒有加快速度追上去,而是慢慢等我。 這就是一個很小很小的事情,但我們可以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,去給予孩子一定做決定的權利,並且去尊重他,「贏得」他合作。 你家孩子頂嘴多嗎?遇到這種情況,你會怎麼處理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