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子今年高考,兒媳要6萬給孫子買電腦和暑期游,我和老伴說沒有

2025-05-22     楓葉飛     反饋

孫子今年高考,兒媳要6萬給孫子買電腦和暑期游,我和老伴說沒有

有人說:現在的兒媳對婆婆提要求,都是想當然的口氣,似乎是婆家欠她的。

深以為然!孫子今年高考,兒媳每次回來都要提醒我,準備好6萬塊錢。

她說這筆錢不是他們用,而是給孫子高考完,買電腦以及暑期旅遊。

我當是兒媳說說而已,這段時間,兒媳把這事提到日程,還讓把錢轉她帳戶里。

逃避不是辦法,我只能告訴兒媳:那些都是她該準備的。

來自72歲劉清娜的講述,現實而又無奈,家人間的親情不是數字,而是點滴互助。

我叫劉清娜,今年72歲,退休多年,每月有5600退休金;

老伴今年75歲,也退休多年,每月有7300退休金。

我們只有一個兒子,也只有一個孫子,都是捧在手心裡長大。

兒子不必說,說說孫子從小到大的費用,幾乎都是我和老伴承包。

對此,兒子習以為常,兒媳更是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,畢竟孫子是我家的根苗。

對於給兒子孫子花錢,在幾年前,我還認為不是事,應該做的,趁著活著多給他們些。

老伴生病住院後我才真正明白:人老了,要自私點,自己兜里有錢才有底氣和尊嚴。

我和老伴是第一波獨生子女的父母,因只有一個孩子,從小到大各種寵愛。

兒子讀書、參加工作,戀愛結婚,到孫子出生,能我們出錢的,絕不讓他們花錢。

兒媳為此覺得我們有錢,不論給多少,都認為這是我的責任和義務。

偶爾有想不到的時候,兒媳還要一次又一次地提醒,這讓我越來越反感。

兒子兒媳的收入也不少,卻把眼睛盯著我和老伴的退休金上,還學會了攀比。

來我家小聚,兒媳用身邊人的例子,各種提醒,最好我們把收入都交給她。

我和老伴也認為,就這麼一個孩子,孫子也是獨生子,早給比晚給不討人嫌。

出發點是本著「家和萬事興」,花錢買家庭和睦,也是值得的。

越是發自內心的付出,越容易被人當成應該的,少給一點就是我和老伴不對。

孫子小時候各種課外輔導班,夏令營,都是我主動給錢。

讀高中擇校的費用也是我們給拿的,補習班費用,也是老伴交的。

本以為我們付出這麼多,老伴生病住院,兒子兒媳會對我們好些。

誰知,30000多的住院費就成了照妖鏡,當時我手上的錢不夠,給兒子打電話。

兒媳在旁邊說我們不可能沒有這點錢,這是變著花樣跟他們要錢。

兒子聽老婆的話,立刻說還沒發工資,我也知趣不再說話,去銀行提前支取定期存款。

老伴住院期間,兒子兒媳就做些表面功夫,到醫院裡報個到,拿著手機玩半個小時走人。

護工費用是我出的,白天我在家給老伴做好飯,打車送到醫院,晚上也是護工陪護著。

老伴出院後,我一個人弄不了他,又請保姆在家照顧老伴,兒媳有意見說我浪費錢。

在年輕人眼裡,伺候人的活一點也不累,不就是做做飯,收拾一下衛生,洗洗涮涮。

可我也70歲的老人,早已力不從心,想著親力親為地照顧老伴,真的做不到。

有保姆幫著,我陪在老伴身邊,感覺這樣還算可以,兒媳就認為我們這錢花的不值當。

兒媳從過完年就開始跟我們嘮叨孫子高考倒計時,攀比別人家老人準備了些啥。

我和老伴反感兒媳這樣,沒有眼力還如此貪心,我們退休金雖然不少,但花銷也大。

跟兒子正面交談過,告訴他孫子考大學,我們會給一個紅包,但絕不是兒媳要的數字。

兒子倒沒有說啥,還總是背著兒媳給我轉點小錢,說是他自己的私房錢。

也是到這時,我和老伴才悔不當初,過去手太松,什麼都承包,以至於成了習慣。

若我們從退休後就有意識地存錢,給自己的晚年多儲備點銀子,也不至於成為現在。

對子女過分地寵溺,往往是父母自己給自己的晚年挖坑,兜里沒錢,心裡發慌。

老伴這次只是做個小手術,若以後需要幾十萬保命,真不知道該怎麼辦?

兒子兒媳捨得拿錢給我們治病嗎?我不敢保證,但我和老伴要從現在開始,學會自私。

不再跟以前那樣,只要兒子兒媳給點小暗示,我們就主動上趕著給出錢。

也學會了聽不懂兒媳的弦外之音,人老了,有時兜里的銀子,比子女有用。

老伴的身體好了,保姆也辭了,兒媳又開始惦記孫子高考後的費用。

6萬塊錢,相當於我和老伴半年收入,一年下來,我們也就存這些錢。

我和老伴有些基礎病,每天的藥比飯多,退休金固定每月存5000,剩下的吃飯吃藥。

至於各種節日給孫子的紅包,我和老伴商量都免了,最多是生日和過年給個紅包就好。

可兒媳已經拿了十來年,早已習慣什麼費用我和老伴承包,才會一次又一次的提醒。

當兒媳再次提起這事,讓給孫子準備6萬高考後的費用,老伴忍無可忍說:沒有!

平時老伴從不會這樣對兒媳說話,也是經歷這次生病,看清了生活真相。

誰有都不如自己兜里有,把錢給了兒子兒媳,關鍵時他們未必捨得給我們花。

與其把晚年寄托在別人身上,不如握住自己的養老三寶:老屋,老本,老伴。

有自己的養老房子,有一定的養老儲備,還有幾十年相伴的老伴在身邊。

如此便是晚年最好的生活,至於兒孫,我們托舉到這一步就可以了。

對此大家說我這樣做對嗎?

(本文故事源於生活,但高於生活,請理性閱讀。)

作者:華貴禪心

關注我的文字,走進你的心靈。你有故事,我有茶,一起暢聊餘生時光。

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。

楓葉飛 • 139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5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9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4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3K次觀看
宗先紀 • 6K次觀看
武巧輝 • 6K次觀看
武巧輝 • 3K次觀看
武巧輝 • 6K次觀看
宗先紀 • 4K次觀看
宗先紀 • 7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3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2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2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3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4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2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2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2K次觀看
宗先紀 • 2K次觀看
楓葉飛 • 3K次觀看
高宏浩 • 2K次觀看
高宏浩 • 3K次觀看
高宏浩 • 2K次觀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