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伴接婆婆來養老,我說四家輪流別孝心外包,老伴說我不孝提離婚

有人說:男人贍養公婆兒媳支持,但孝心外包一家獨攬老人養老,就是自私!
深以為然!我和老伴結婚28年,發生最激烈的爭吵,是他擅自做主接婆婆來養老。
婆婆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,就老伴在外面,其餘三人都守在婆婆身邊。
當初公公過世,婆婆分家產,說我們離得遠,出力少,自然就不得家產。
老伴跟我說不得家產,以後也不用給婆婆養老,其他三家看著辦。
這不老伴前腳55歲提前內退,哥姐喊他回家,說有事商量。
結果老伴開車把婆婆帶回來,跟我說贍養老人是子女的責任。
我說即使要給婆婆養老,也是四家輪流,而不是我們一家獨攬。
老伴說我不孝,還說婆婆願意來我家養老,是我們的福報。
我說老伴孝心外包,我接納婆婆住我家,但我需要老伴自己親力親為。
老伴看我真的啥也不管,提出離婚,他獨自給婆婆養老。
來自53歲蔣麗華的講述,真實而又無奈,從未善待過自己的婆婆,為啥晚年要兒媳伺候。

我叫蔣麗華,今年53歲,退休3年,每月有4200退休金,獨生女在外地工作未成家。
老伴今年55歲,因在野外工作,可以內部55歲提前內退,每月有6000工資。
本以為趁著女兒還未成家,沒有娃需要帶,我們一起自駕游享受生活。
老伴哥姐打電話說有事商量,讓老伴開車回老家一趟。
說起老伴家的瑣碎雜事,我就心寒,在他哥姐的心中,外面工作的都有錢。
且不說,我生女兒,老伴因工作不能及時回來照顧我,婆婆讓我自己想辦法。
我給娘家媽打電話,懇求並出雙倍的費用,我媽說走不開,嫂子會不開心。
萬般無奈下,還是我們單位工會派人在醫院照顧我七天,幫我請保姆伺候月子。
女兒三個月,老伴收工回來,看到我比結婚時還瘦,摟著我說他用一輩子補償我。
時光荏苒,歲月穿梭,一晃日子就過去了,女兒長大,讀大學,在外地參加工作。
公婆到了晚年,說過好多次要跟我們居住養老,說四個子女就我家條件好。
在他們眼裡,常年在野外工作的人,收入高,福利好,每年回老家,婆婆都說我命好。
嫁給她兒子,不僅能掙錢,還非常有孝心。只是家裡誰付出最多,往往是被欺負的。

三年前,公公過世,婆婆說把家裡的存款和房子分了,因我們離得遠,不參與。
婆婆把老房子賣了,加上手裡的存款,給老伴的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均分。
她在大哥家居住,說老規矩,老人在大兒子家養老,其他子女年底給贍養費。
婆婆自己有退休金,具體多少,我不清楚,但她這樣的做法,我覺得是自尋煩惱。
看似做的公平,離得遠的我們,出力少不得家產,但守在身邊的三個子女也相互攀比。
老話說:不患寡而患不均。
老人做不到一碗水端平,往往是給自己晚年挖坑,埋自己的從來不是別人,是老人自己。
這才三年,我早就隱約聽到過很多次,老伴哥姐們之間,為婆婆的養老和贍養費爭吵。
只是我沒想到,我家老伴提前內退,反而成為他們解決問題的突破口。
哥姐打電話喊老伴回家商量事,不過是婆婆實在不願被他們來回推諉。
婆婆直接跟我家老伴說:「這麼多年,都是你哥姐照顧我,現在該輪到你了。」
老伴本就覺得對婆婆照顧的少,得到的親情也少,能贍養婆婆則是福氣。

這麼大的事是不是應該打電話跟我說一聲,然而,老伴說我家事他說了算。
老伴不打招呼擅自做主,開車就帶著82歲的婆婆一路北上回來了。
看到婆婆我吃驚地不知說什麼,老伴督促我趕緊把女兒的房間收拾出來。
他跟我說:「以後媽就跟咱們養老,你也別出去幹活了,在家好好伺候老人和我。」
我拉著老伴進臥室詢問到底咋回事?老伴說他退下來,該他床前盡孝了。
還壓低聲音告訴我:以後嘴巴甜點,對婆婆好點,別整天冷著個臉。
我再也壓抑不住自己的暴脾氣,對老伴吼了一句:別孝心外包,那是你媽。
婆婆從未善待過我,就連生娃都不願來照顧一下,我為啥要善待她的晚年。
且不說家產沒分給我一毛,即使有也是老伴的事,別指望我伺候他們母子。
老伴用眼神嚇唬我,讓我趕緊收拾房間,做飯給婆婆接風。
我直接收拾自己的東西,等老伴和婆婆在客廳看到我推著箱子出來。
異口同聲地問:你這是要幹啥?我沒有看他們,而是拿起車鑰匙走出家門。

等老伴反應過來,追到樓下,我已經從地下車庫開車走了。
他瘋狂地給我打電話,留言說我瘋了,罵我不孝,說沒見過我這樣的兒媳。
不管老伴如何說,我既不給他回信息,也不接他的電話,想做孝子,自己做好了。
老伴的哥嫂和姐姐給我打電話,勸說我回去,說婆婆是暫時住我家。
讓我包容些,等他們都有空了,再接婆婆回老家,都是騙人的話。
他們拿家產時說,你們在外面,又是野外工種,掙錢多,不在乎這三瓜兩棗。
現在想讓我和老伴承擔他們的孝心,真的是小看了我,我不會被道德綁架的。
老伴最後一條信息說,沒有孝心的女人他不要,提出跟我離婚。
這次我痛快地回復他一個字:好!
老伴再也沒有打過來電話,也沒再給我打過來一個信息,做人不能太好說話了。
對此大家如何看我該回家跟老伴一起伺候婆婆嗎?
(本文故事源於生活,但高於生活,請理性閱讀。)
作者:華貴禪心
關注我的文字,走進你的心靈。你有故事,我有茶,一起暢聊餘生時光。
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