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老是自然的法則,人終歸要老,他是生的結局,人說:生的本身就意味著老,無數人都在尋求著長生不老的秘方,但都沒有結果。
老話說的好,活到老年是可遇不可求的福分,也能夠讓你享受晚年生活的同時來獲得更多的關愛。
大家的年齡每一年都會增長,而人的壽命相對來說就在減少,很多老人也特別注重自己的健康,希望自己能夠擁有一個長壽的體質,讓自己更加的健康。
有退休醫生卻坦言,想要長壽,除了堅持走路、多睡覺之外,還要堅持這幾件小事,下面不妨自測一下,你有沒有做到呢?

01
人活到多少歲算長壽?
以前經常聽到一句話「七十古來稀」,所以很多人覺得人活到70歲就是長壽老人,也有人說現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,醫療水平也突飛猛進,人的壽命也越來越高了,應該要活到100歲才算長壽,不是常說「長命百歲」嗎?
對此,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答案:44歲以下的是青年人,45-59歲之間的是中年人,60歲以上是老年人。
60歲以上還有具體的劃分,其中90歲以上是長壽老人。
但這不是說只有活到90歲才能算為長壽,在國家範圍內,如果你的壽命超過的人均壽命,其實就算得上是長壽之人了,剩下來的就算是你賺到的。
我國人口平均壽命是77歲,超過了這個數就算一個很好的開頭了,至少沒拖後腿。

02
多走路和多睡覺,真的對身體好嗎?
長期走路並不一定能延長壽命,但對保持身體健康是有很大的幫助的。
適當運動能夠保持大腦活力,提高記憶力,提高心肺功能。
成年人只要堅持有規律的行走超過12周,就會達到體態端正、腰圍變細的效果,而且身體結實,不易疲勞。
此外,還可以治療頭痛、腰痛等,並可以促進睡眠。
專家建議,健康成年人每天步行鍛鍊,並作為一種規律性的終身運動方式;對於老年人而言身體機能減退,血管彈性減弱的,可以通過每天散步來降低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,提高心肺功能,提高肺活量,保持身體健康,達到長壽的目的。

多睡覺和長壽之間也沒有必然的聯繫。
人一生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,睡眠作為生命所必需的過程,能幫助人體有效地恢復體力和腦力、舒緩壓力、增強記憶力,從而保持身體健康。
但是愛睡覺和長壽的關係,目前的科學研究中並沒有統一的定論。
因此,經常睡覺的人一般跟長壽並無存在必然聯繫。
人們如果欠缺足夠時間的睡眠,將有可能出現情緒不穩、心情低落、焦慮增加、免疫力降低、記憶力減退、邏輯思考不順、理解能力降低、工作效率下降等,對身體健康和工作等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。
同時如果睡眠時間過長,缺少體育鍛鍊、人際交往,甚至對飲食習慣和家庭關係等造成消極影響,也不利於長遠發展。

03
退休醫生坦言:壽命長不是靠多走路和多睡覺,而是堅持這2件小事
1.良好的心態
醫學研究表明,情緒的好壞與人的健康密切相關。
當人遇到精神壓力而處於緊張、憤怒、焦慮等不良的心理狀態時,都會引起生理上的異常改變。
若時間較長,反覆發生,便會誘發疾病。
心理學認為,不良情緒阻礙情感交流,導致內疚與沮喪,給疾病提供了可乘之機。
研究表明,無論內心是否孤獨,沒有社交的生活都會增加死亡風險,而喜愛社交、朋友多的人往往更健康長壽。
社交可以增加壽命,與親朋好友相聚交談,更能獲得身心上的愉悅感,從而促進身體健康。

2.合理的飲食
飲食是身體攝入營養的主要來源,而營養是機體維持正常運轉的基本要求,保持充足的營養攝入可以讓身體正常的代謝、運轉。
通過飲食可讓身體攝入碳水化合物、脂類、蛋白質、礦物質以及維生素這5大類營養元素。
一旦身體無法攝入足夠的營養元素,會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,各個器官無法正常運行,會引起多種疾病發生,嚴重威脅身體健康。
因此在飲食上要注意保持食物多樣化,果蔬、豆類、菌類、藻類以及肉製品都需要適當的攝入。
每餐飯之間的間隔保持在4~6小時之間,要保持有規律性,不要飢一頓飽一頓或是暴飲暴食,都對健康非常不利。
身體是革命的本錢,沒有健康的身體都什麼事情都是無法成功的,為自己的身體投資永遠是值得的,因此希望大家在平時都能夠重視自身的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,為自己健康的人生添磚加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