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飯,如果總是親手做很累,那能在外面買現成的食材也不錯;
教育,不要求孩子要有出色的成績,懂禮貌、善傾聽、守規矩、有教養……這些品格更重要;
……
想清楚了生活中什麼更重要,剩下的想做便去做了,做不到也沒什麼關係。
沒有成為完美媽媽的執念,但這樣的「佛系」態度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結果:
雜貨店的人氣高居不下,有客人說,「正是這樣毫不做作、隨性的感覺,才是它的魅力所在」。

兩個孩子也如願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。媽媽焦慮時,他們叛逆、反抗,媽媽鬆弛下來後,他們反而獨立、懂事了起來。

由紀子自己的狀態更是比之前焦慮時好了不知多少倍,和丈夫不再爭吵,日子過得自在又滿足。

看了後藤由紀子的故事,我才明白:
媽媽「命好」的秘訣,並不是事事力求完美、不容偏差。
而是學會取悅自己,放過自己,把生活的主動權握在手裡,把教育的主動權還給孩子。
心大一點
當當網曾聯合艾瑞諮詢做了一份《焦慮白皮書》,報告顯示:
91.5%的中國父母為孩子成長各方面的問題感到焦慮。
91.5%的中國父母為孩子成長各方面的問題感到焦慮。

這讓我想起微博上一個很火的話題: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期待有多大傷害?
8000萬的討論,都在訴說自己被父母的焦慮壓垮的經歷。
有網友分享說,因為媽媽不是高知分子,所以將未竟的理想都壓在了她身上。
從小學開始,媽媽就做起了專業的陪讀。
她每天需要在媽媽的看護下學習,電視、遊戲一律不讓碰。
一旦考試跌出前三名,媽媽就會打起苦情牌:「我們付出了這麼多,你對得起誰……」
本就性格內向的她,被母親的焦慮和期待逼得越來越崩潰。
最終病倒在了高考前夕,抑鬱休學一年。
陷入焦慮的媽媽,往往非常嚴苛、控制無度。
只要孩子不按照她們的節奏和意志做事,就會被訓斥、苛責甚至挨打。
殊不知,教育孩子最忌父母太心急,如果一味地抓緊孩子不放,很容易造成「越心急,效率越差」的惡性循環。
所以,與其焦慮,不如心大一點,順應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,用理解和接納的心態陪伴孩子成長。
就像網上的那句名言:
「好的教育,都要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,用好心態促成好教育,才能養成優秀的孩子。」
「好的教育,都要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,用好心態促成好教育,才能養成優秀的孩子。」
李玫瑾教授也曾有一個「學渣」女兒。
但是她沒有趕鴨子上架,強迫女兒必須名列前茅,而是笑著對女兒說:
「你數學不好,純屬是隨了你爸的基因。」
「你數學不好,純屬是隨了你爸的基因。」

在她眼裡,孩子可以不上名牌大學,但一定要心理健康陽光。
她也沒有死磕女兒的數學成績,而是發現了女兒在音樂方面的天賦愛好,重點培養她在音樂上的才能。
最後女兒考上了一所藝術院校,現在是一名音樂老師。沒有成名成家,沒有大富大貴,但孩子長成了陽光快樂的普通人。
心理學家王國榮說過: 媽媽心越大,孩子心理越健康。
「心大」的媽媽,不是放手不管、隨波逐流,而是尊重、接納、鼓勵與認同。
真正做到雲淡風輕、從容淡定,讓孩子在自己的時區里,不慌不忙地成長。
嘴甜一點
央視《心理訪談》有一期《啃老十年的背後》的節目。
主人公大學畢業10年了,依然在家啃老。
面對記者,她激動地指著母親控訴:
「不管我做得怎麼樣,她也不用那樣傷害我吧?
她尊重我嗎?對一個孩子也不能這樣說話啊!」
「不管我做得怎麼樣,她也不用那樣傷害我吧?
她尊重我嗎?對一個孩子也不能這樣說話啊!」
在女孩的記憶中,母親永遠在貶低她、羞辱她:
「你要是能成事,狗都能成事。」
「你要是能成事,狗都能成事。」

媽媽想用激將法讓女兒能夠把事情做好,卻沒想到,習慣性的「刀子嘴」,對孩子而言,幾乎是一種精神虐待。
久而久之,女孩越來越不自信,慢慢患上了心理疾病,無法和人正常交流,只能被迫在家待著。
誰能想到,小時候媽媽罵她「成不了事」,長大後竟一語成讖。

關係學家周梵說過:
「無論是父母對孩子,還是伴侶之間,人們總以為讓對方感到羞恥會讓對方反省,事實上,自我改變是需要力量的,而罪惡感能最快扼殺力量。
越是評判譴責他人,就越剝奪了對方改變的力量。」
「無論是父母對孩子,還是伴侶之間,人們總以為讓對方感到羞恥會讓對方反省,事實上,自我改變是需要力量的,而罪惡感能最快扼殺力量。
越是評判譴責他人,就越剝奪了對方改變的力量。」
語言是有力量的。
責備、嘮叨、數落……這些話語中含有驚人的攻擊力和破壞力,會破壞家庭的和諧。
而讚美、鼓勵、欣賞……這些話里則充滿溫暖,讓家庭更加溫馨和睦,給孩子源源不斷的力量。
《超腦少年團》中,女孩崔鐘予的媽媽就是如此。
比賽時,崔鐘予因為數學上的短板暫時落後,開始變得謹小慎微,媽媽看出了女兒的緊張,不斷為她加油鼓氣:
「那個人(對手)雖然在數學方面稍占優勢,但表達能力你比他好多了,你很優秀的,相信自己,下一輪一樣可以贏他!」
「那個人(對手)雖然在數學方面稍占優勢,但表達能力你比他好多了,你很優秀的,相信自己,下一輪一樣可以贏他!」

等她贏了,媽媽第一個為她慶祝:
「你太棒了寶貝,不過我覺得咱們在分析這塊還可以提升一下,你說是不是?」
「你太棒了寶貝,不過我覺得咱們在分析這塊還可以提升一下,你說是不是?」